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2
浏览次数:
55
据媒体2018年6月报道,中国和美国科研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揭示了艾滋病病毒颗粒的组装过程。这一发现有望推进艾滋病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开发。北京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利用具有超高分辨率的“光敏定位显微镜”观察发现,在静电作用下,最常见的艾滋病病毒类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主要结构蛋白“群特异性抗原”会以二聚体或三聚体为单位进行组装,并在细胞膜上形成紧密的组装结构。 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告诉媒体记者,研究表明,病毒核糖核酸与群特异性抗原的交互作用是艾滋病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膜顺利形成的必要条件,这种蛋白对新艾滋病病毒颗粒的组装非常重要。陈匡时说,这一过程中,群特异性抗原与病毒核糖核酸通过静电作用结合,以病毒核糖核酸为支架,在宿主细胞膜上大量聚合,最终形成数千个病毒颗粒。 陈匡时说,艾滋病病毒颗粒直径仅150纳米,最新研究在纳米尺度下揭示了病毒核糖核酸组织及调控病毒颗粒的完整组装过程。该发现提供了从病毒衣壳依靠电磁自组装出发,用电磁方法治疗病毒感染的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进一步研究,人们最终会发现,该治疗方法可作用于多种病毒。 该研究成果以自由投稿 (DIRECT SUBMISSION) 形式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题目为: Roles of Gag-RNA interactions in HIV-1 virus assembly deciphered by 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